銷售成本分析方法
銷售成本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和銷售費用兩部分。
其中,主營業務成本是企業銷售商品產品、半成品以及提供工業性勞務等業務所形成 的成本。
銷售費用是企業銷售材料、出租包裝物、出租固定資產等業務所形成的成本。
1.商品成本分析法
商品銷售成本是指已銷商品的進價成本,即購進價格。由于批發商品的進貨渠道、進 貨批量、進貨時間和付款條件的不同,同種規格的商品,前后進貨的單價也可能不同。除 了能分清批次的商品可以按原進價直接確定商品銷售成本外,-•般情況下,出售的商品都 要采用一定的方法來確定一個適當的進貨單價,以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和確定庫存價值,據 以核算商品銷售損益,以反映經營成果。
商品銷售成本的計算程序,有順算和倒算兩種方法。順算法先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再 據以計算期末結存金額;倒算法先計算期末結存金額,再據以計算商品銷售成本。
順算法的計算公式: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本期商品銷售數最x進貨單價 期末結存商品金額=期末結存數tt X進貨單價 倒算法的計算公式:
期末結存金額==期末結存數量X進貨單價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期初結存金額本期增加金額一本期非銷售減少金額 一期末結存金額
按照以上計算方法和商品的不同特點,商品銷售成本的計算方法有以下幾種:
(1)先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法是假定按圾早購人的商品應該被售出。因此,每次發出的商品都假 定是庫存最久的存貨,期末庫存則是最近購人的商品。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先人庫必須 先發出的商品,如易變質的鮮活商品。
根據A商品明細賬資料,7月份的商品銷售成本計算如下:
月內銷售數量為1 300包,按先進先出法計算為 (400 X 2. 00) + (300 X 2. 20) + (200 X 2. 40) + (400 X 2. 60) = 2 980(元)
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 X 2. 80 = 560(元)
采用先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可以逐筆結轉,不需計算商品單價,但工作量較 大,如購進批次多,而單價又各異,則計算工作較為復雜,一般適用于經營品種簡單的 企業。
2)加權平均法
加權平均法是以每種商品庫存數量和金額計算出加權平均單價,再以平均單價乘以 銷售數景和期末庫存金額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加權平均單價=(期初庫存金額本期購人金額)/(期初庫存數量本期購人數量)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本期銷售數景X加權平均單價 期末庫存金額=期末庫存數量X加權平均單價 【例13-1】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
加權平均單價=(800 + 660 + 480+ 1 040 + 560)/(400 + 300 + 200 + 400 + 200)
=3 540/1 500 = 2. 36(元)
本期商品銷售成本=1 300 X 2. 36 = 3 068(元>
期末庫存商品金額=200 X 2. 36 = 472(元)
采用加權平均法計算的商品銷售成本比較均衡,計算結果亦較準確,但工作最較大, 一般適用于經營品種較少,前后進價相差幅度較大的商品。
3)個別計價法
個別汁價法是以每一批商品的實際進價作為計算銷售成本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 如下:
每批商品銷售成本==每批商品銷售數最X該批商品實際進貨單價 采用個別計價法,會計部門應按進貨批次設置商品明細賬;業務部門應在發貨單上注 明進貨批次;倉庫部門應按進貨批次分別堆放商品。
這種方法便于逐筆結轉商品銷售成本,計算比較正確,佴工作世較大,適用于直運商 品和進貨批次少、銷售能分清進貨批次的商品。
4)后進先出法
后進先出法是按照每一種庫存商品的最后購進的商品進價成本作為計算商品銷售成 本的一種方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時,先按最后一次購進的進貨單價計算,最后一次購進 的商品銷完了以后,再依次向上一次推進計算。
【例13-2】仍以資料為例,用后進先出法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和期末庫存商品金額。 月內銷售數*為1 300包,按后進先出法計算:
商品銷售成本= (200X2. 80) + (400X2. 60)+ (200X2. 40)
+ (300X2. 20) + (200X2.0)
= 560 + 1 040 + 480 + 660 + 400
=3 140(元)
期未庫存商品金額:200X2. 00 = 400(元)
從上例計算結果看,采用后進先出法,在購進單價持續上升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商 品銷售成本為成本,而期末庫存金額卻是成本,毛利亦為最少。在購進單價連續 下降的情況下,計算出來的商品銷售成本為成本,而期末庫存金額卻是成本,毛 利亦為較多。
(5)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一種對商品銷哲成本估算的方法。即用估計的毛利率(按上季實際毛利 率或本季計劃毛利率)計算商品銷售成本。其i丨算公式如下:
商品銷售成本=本月商品銷售額X[1—上季實際(或本季計劃)毛利率二
采用毛利率法,計算手續簡便,但計算的商品銷售成本不夠準確,因為這種方法是按 照企業全部商品或大類商品計算的。通常只有在季度的、第二兩個月采用,季末應選 用其他成本計算方法中的--種進行調整。一般適宜于經營品種較多,月度計算商品銷笆 成本有困難的企業。
以上五種商品銷售成本的方法各有特點,企業應結合業務情況選擇采用。但一經選 定,在一個年度內不能隨意更換,以保持年度商品銷售成本計算口徑一致。
2.銷售費用
銷售費用是企業在銷售產品、自制半成品和工業性勞務等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包 括由企業負擔的包裝費、運輸費、裝卸費、展覽費、廣告費、租賃費(不包括融資租賃費),以 及為銷售本企業產品而專設的銷售機構的費用,包括職工工資、福利費、差旅費、辦公費、 折舊費、修理費、物料消耗和其他經費。銷售費用屈于期間費用,在發生的當期就計人當 期的損益。一般包括以下5個方面的內容:
1)產品自銷費用:包括應由本企業負擔的包裝費、運輸費、琴卸費、保險費。
2)產品促銷費用:為了擴大本企業商品的銷售而發生的促銷費用:展覽費、廣告 費、經營租賃費(為擴大銷俾而租用的柜臺、設備等的費用,不包括融資租賃費)、銷售服務 費用(提供售后服務等的費用)。
3)銷售部門的費用:一般指為銷售本企業商品而專設的銷售機構(含銷售網點、售 后服務網點等)的職工工資及福利費、類似工資性質的費用、業務費等經營費用。但企業 內部銷售部門屬于行政管理部門,所發生的經費開支,不包括在營業費用中,而是列人管 理費用。
4)委托代銷費用:主要指企業委托其他單位代銷按代銷合同規定支付的委托代銷 手續費。
5)商品流通企業的進貨費用:指商品流通企業在進貨過程中發生的運輸費、裝卸
費、包裝費、保險費、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和人庫前的挑選整理費等。
【小資料13-1】
銷售升上去成東降下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對快配感興趣,但部分企業仍然擔心,如果采用快配,銷售額可 能增加,但同時物流成本也會增加,將給企業帶來致命的傷害。
物洗成本分析
快配模式和中國醫藥行業的特點,決定了醫藥快配企業的物流成本主要分為人工成 本和運輸配送成本兩大部分。通過對成熟的快配企業的物流成本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降 低物流成本的關鍵是對人工成本、運輸成本進行整體規劃和控制。
1.人工成本
由于快配企業的客戶大多是小客戶,每次訂貨量不多,貨值較低,因此,銷售達到一定 規模的快配企業,倉庫人員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負責散件藥品的出庫。以江蘇某醫藥物 流中心為例,該企業日銷售額平均在160萬元左右,其中,散件藥品的出庫量占每日藥品 總出庫量的73%,500元以下的小額出庫單比例高達43%。在這樣的醫藥物流中心,藥 品的揀選出庫、復核、拼箱、裝車等工作,均需付出大量的人力資源。
隨著企業銷售規模的擴大,人員數量還會不斷增長,員工的工資性費用(指發給職工 的工資、獎金、各種補貼等帶有工資性質的費用)是企業物流成本的主要組成部分。根據 地區差異,筆者認為,如果快配企業物流管理水平較高,物流員工(驗收、庫房、運輸配送) 的人工成本控制在含稅銷售額的0.3%〜0.45%左右是比較理想的,如果超過這一比例, 則需進行物流“診斷”。
2.運輸成本
在江蘇這樣醫藥市場比較發達的省份,醫藥快配企業在配送半徑200公里之內實現 含稅快配銷售額達到4億〜6億元是比較理想的(物流成本大約在300萬〜480萬元之 間),如果要在其他省份實現同等規模的銷售,則需投入更多的物流資源。對醫藥快配企 業而言,要想持續搶占終端市場,就要擁有既能保證配送時效,又能保證覆蓋較遠距離的 K送網絡。對運輸能力的倚重,決定了運輸成本是快配企業物流成本的又一大組成部分。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二級配送網點對于快配銷售而言越來越重要。
洗程優化控喇人工成本
如果醫藥快配企業的倉庫是平面單層庫房(面積不低于6 000平方米>,月含稅銷售 額在5 000萬〜6 500萬元之間,則倉庫作業人員總數(包括驗養、保管員、發貨員、復核
員)不超過140人,這對物流成本的控制是比較理想的。
具體而言,如果是一家成熟的醫藥快配企業,庫房是單層大庫,則倉庫管理宜采用“整 零分開”的管理策略,整散件庫區可按照劑型將其分成不同的小區,實行“定人定柜臺”發 貨。對出庫流程的設計,可考慮采取在集中打單、分庫區的同時揀選出庫、復核員移動復 核收貨并行的模式。
對于快配銷售僅占總銷售極小比例、日散件藥品出庫量在十幾萬元規模的企業,筆者 個人認為倉庫不適宜“整零分開”,整散件藥品合并存儲更有利于降低人工成本。
外包模式降低運輸成本
控制運輸成本,的方法是將車輛和運營費用包給駕駛員個人,根據駕駛員的工作 量(配送件數、藥品件數、配送里程)進行費用結算,企業與駕駛員以契約的形式合作。
如果運營成效顯著,企業可以結合倉庫作業流程,將復核員、送貨員的使用與費用都 包給駕駛員(分線路),同時為作業過程中的貨損、貨少等差錯、事故等制定出較為清晰的 責任劃分準則,這樣一來,企業總的物流成本還會進一步降低。但必須注意的是,要適當 做好對其的監督,保證企業的聲譽。